暮春時節(jié),草長鶯飛,坐落在沁河岸畔的寺河礦一片生機盎然。從一“城”煤灰到滿“城”綠意,寺河礦向“新”而行,向“綠”而進,走出了一條低碳轉型發(fā)展之路。
智能驅動 加碼發(fā)展“含新量”百米井下,巷道整潔干凈,物料堆放整齊,采煤工作面實現“三直一平兩暢通”,掘進工作面支護成行成排……井然有序的工作環(huán)境,全然沒有了從前煤塵飛揚的景象。走進寺河礦調度指揮中心,電子屏實時顯示著井下各個生產場景,以LED顯示大屏和集中操作臺為中樞,實現了融合調度通訊、應急廣播、人員定位、輔助運輸、車輛監(jiān)控等為一體的調度指揮系統(tǒng),智能化礦山建設的步伐清晰可見。在綜采工作面,一鍵啟停+自動截割、自動拉架、自動找直、自動調頻、自動檢測和自動防護的“1+6”智能綜采控制體系的搭建為智能化礦山建設更是增添了濃重一筆。每每說起智能化工作面,準備隊的職工們都深有感觸。“在以前沒有引進自動追機拉架時,我們要跟著機組跑。機組割煤時,每經過一組液壓支架,我們就要操作一次?,F在好了,一個人就能干了以前三四個人的活。”圍繞智能化礦山建設目標,寺河礦堅持以數字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為牽引,讓礦井的智能化建設踏上了新征途,駛入了“快車道”,實現了從“人控”到“數控”的智慧升級,從“少人”到“無人”的智慧轉變,讓智能化建設為煤礦安全高效生產賦能。
創(chuàng)新賦能 提升發(fā)展“含金量”近年來,寺河礦積極響應國家減排號召,按照集團公司“煤礦矸石不出井”工作要求,結合礦井實際,因地施策、一礦一策,強力推進矸石減量化、資源化和無害化試驗。隨著礦井巷道噴漿工程量在逐年增多,生產成本也在相應增高。為有效降低噴漿成本,該礦果斷將目光瞄向了試驗效果良好的“矸石制沙”方案,通過不斷試驗,將水泥、沙、矸石合理配比為1:1.7:3.1,每米噴漿可消耗矸石約3.5—4噸。“相比其他方案,矸石制沙具有投入少、見效快、效益高的優(yōu)勢。同時,低成本的原材料能讓礦井輕裝上陣,更具競爭優(yōu)勢。”該礦生產管理部趙俊峰說道。此外,自2000年以來,寺河礦利用礦區(qū)的自然資源,通過場區(qū)綠化、沉陷區(qū)綜合治理、地質災害治理、排矸場治理、搬遷村組等,因地制宜進行綠化工程,矸山綠化覆蓋率已達60%以上。
厚植生態(tài) 增加發(fā)展“含綠量”綠的冬青、紅的月季、黃的菊花……爭奇斗艷、萬物并秀,走進寺河礦,鳥語花香、碧綠如畫,“礦在綠中,路在林中,花在叢中,人在畫中”。過去,“晴天一身灰、雨天一身泥”的現象已不見蹤影,經過多年的治理,現在該礦綠樹成蔭,鳥語花香,成了名副其實的“花園式礦區(qū)”。“在礦區(qū)走上一圈,身上不沾灰,鞋子不沾泥,我們在這里工作幸福感滿滿。”在寺河礦工作十多年的職工李強說道。依托礦井實際,寺河礦在礦區(qū)種植了大量白三葉、爬山虎、月季等滯塵能力強的樹種,實現凈化空氣、裝點礦山兩不誤。“目前,礦區(qū)綠化總面積達46萬平方米,綠化覆蓋率為38%,綠地植物保存率達到95%以上。”該礦后勤服務中心薛劍說道。近年來,寺河礦既在礦井復墾綠化、灑水降塵等方面做實看得見的“表綠”,又在設備設施升級、生產技術革新上做強看不見的“深綠”,礦區(qū)變得天藍、水清、地綠,職工幸福指數不斷提升。水草豐茂、綠樹成蔭,在“綠色發(fā)展”理念的指引下,如今,綠色已成為寺河礦高質量發(fā)展的亮麗底色。
來源:晉能控股裝備制造集團